• By YIKONG
  • 2025-11-10 15:53:33
  • 公司动态

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格局与国产化进程观察

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格局与国产化进程观察

工业自动化作为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其市场格局深刻反映了一个国家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产业生态。当前,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正经历着从"外资主导"到"国产崛起"的结构性变迁,在不同细分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竞争态势。

一、市场现状:分层竞争格局明显,中外品牌各占一方

综合多方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工业自动化各细分领域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市场格局,国产品牌在多个领域已实现重要突破。

伺服系统领域,汇川技术以28.2%的份额领先,成为绝对的市场领导者。其他中国品牌也展现出竞争力,如禾川科技在光伏、机器人等细分领域聚焦高端应用,埃斯顿的伺服系统则与自家机器人高度匹配,在机器人行业市占率领先。而西门子仅占10.4%,安川、三菱电机、台达等品牌跟随其后。这一数据表明,在伺服系统领域,国产品牌整体已占据57%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o2246-640 (74).png

低压变频器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态势:汇川(22.0%)、ABB(16.9%)和西门子(15.2%)成为主要玩家。汇川作为国产代表,在这一领域也已经取得领先地位,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其他有竞争力的本土品牌包括英威腾、台达,它们与外资品牌如施耐德电气、三菱等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e626-640 (75).png

小型PLC市场仍然是西门子的天下,占据42.3%的市场份额。中国品牌中,汇川技术的小型PLC市占率约7.0%,位居行业第四;信捷电气则通过"PLC+伺服"一体化策略,在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等领域市占率显著。其他品牌合计占57.7%。这表明在基础控制领域,国际品牌仍然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客户粘性。

b1709-640 (76).png

中大型PLC领域,西门子以44.2%的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欧姆龙(9.6%)、三菱(7.1%)和罗克韦尔(5.7%)跟随其后。中国品牌汇川技术的中大型PLC市占率约5.1%(行业第六),正通过推出带功能安全的大型PLC产品,努力打破外资垄断。其他品牌合计占33.4%。

q1809-640 (78).png

工业机器人市场最为分散,其他品牌合计占62.8%,埃斯顿(10%)、发那科(9.5%)、库卡(9.5%)和汇川(8.2%)位居前列。这表明工业机器人市场尚处于群雄割据阶段,格局未定。值得注意的是,汇川的SCARA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份额达20.4%,位居第一,显示出在细分领域的突破能力。同时,珞石机器人在2025年上半年增速超70%,成功跻身"国产机器人四大家"阵营,其高增长主要源于小六轴与协作机器人在焊接、抛光打磨等高附加值场景的突破。

h5702-640 (77).png

二、深度分析: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但高端领域仍有差距

从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出,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在伺服系统和低压变频器领域,以汇川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已经实现市场引领,这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性价比优势:国产产品在保持相当技术水平的同时,价格通常比国际品牌低20%-30%,这对于成本敏感的中国制造业具有极大吸引力。如汇川伺服系统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伺服系统的核心技术,其产品已实现对西门子、三菱等外资品牌的替代。

服务响应速度快:本土企业能够提供更及时的技术支持、更灵活的定制化服务和更短的交付周期,更好地满足中国制造业快速迭代的需求。如汇川已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提供伺服系统解决方案,产品性能得到客户认可。

政策支持力度大:在国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可控战略背景下,国产工业自动化产品获得更多应用机会。《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政策要求电机系统能效提升,对高效电机给予10%-15%财政补贴,推动变频器普及。

然而,在技术壁垒更高的PLC领域,特别是中大型PLC市场,国际品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西门子在这一领域的优势明显,其44.2%的市场份额体现了其在复杂控制系统方面的深厚积累和技术优势。这表明在高端工业控制领域,国产品牌仍需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汇川技术也坦言,大型PLC产品因应用复杂,需要不断打磨工艺,与国外品牌有一定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也在加速。例如,作为工业机器人"心脏"的RV减速器,2024年国产厂商市占率首次突破60%,其中双环传动以25%的市占率稳居国内第二,并已进入国际四大机器人厂商供应链。

三、未来趋势:智能化、集成化与生态化竞争

未来工业自动化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智能化升级加速: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成熟,工业自动化系统正从简单的执行控制向智能决策演进。未来的自动化系统不仅能够执行指令,更能进行数据分析、预测维护和自主优化。汇川技术已在工业AI技术平台与产品融合方面取得进展,完成了iFA平台架构并落地,形成全链路工业AI软件体系。

集成化解决方案成为主流:单一产品竞争将逐渐让位于整体解决方案竞争。如汇川从变频器、伺服系统向PLC、工业机器人延伸,构建完整产品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其伺服系统采用自适应控制与智能算法,输出扭矩提升25%、精度提高30%、响应速度达毫秒级,适用于3C电子、半导体等精密制造场景。

生态化竞争格局形成:工业自动化市场竞争不再仅仅是产品竞争,更是生态竞争。西门子凭借其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能力构建生态系统;汇川等国内企业则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如iFA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工业自动化生态"。珞石机器人也依托其xCore控制系统打造了ROKAE+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向生态伙伴开放核心控制能力,形成了"下游应用牵引-中游平台建设-上游工具完善"的稳定闭环关系。

p8643-d35cea6ca7224c6e8172698b08d5fbe7.webp

四、国产品牌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国产工业自动化品牌已经取得显著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在高端芯片、实时操作系统、精密算法等基础技术领域,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大型PLC领域,因应用复杂,需要不断打磨工艺。

品牌影响力需提升:在高端市场和跨国企业客户中,国际品牌仍然享有较高的信任度和品牌溢价。

人才储备不足:高端研发人才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然而,国产品牌也面临历史性机遇:

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增长:2025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

自主可控战略下的政策支持:政策端持续加码设备更新和数字化转型,带动资本开支修复。

新技术变革带来的弯道超车机会:汇川等领先企业已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低压高功率驱动器、无框力矩电机、模组、行星滚柱丝杠)和上肢部件等前沿领域布局,聚焦工业场景化解决方案。

结语:格局未定,机遇犹存

工业自动化市场正处在变革的前夜。一方面,在伺服系统和低压变频器等领域,国产品牌已经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另一方面,在高端PLC、工业软件等领域,国际品牌仍保持较强优势。未来市场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技术实力、产品生态、行业洞察和服务能力的综合竞争。

对于国产品牌来说,既要巩固在中低端市场的优势,也要勇于向高端市场进军;既要保持性价比优势,也要提升品牌价值;既要深耕本土市场,也要具备全球视野。只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格局重构中占据有利位置。

随着汇川技术等中国龙头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19.66亿元,同比增长33.47%),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5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约13.2亿元,同比增长39%),中国工业自动化品牌的全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k4189-35e2b176465974e024ad4cfb4b1c142d.jpeg